第一步:选好题
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水平,选择引入性题目、巩固性题目和拓展性题目三类。如果经验不是很丰富,或者刷题不是很多的话,可以把这三类题对应简单、中等、困难三种难度,不用进行更精细的分类。
把引入性题目,定义为基础题;
巩固性题目,定义为中档题;
拓展性题目,定义为困难题。
所带班级学员基础较差,以引入性题目和巩固性题目为主,拓展性题目为辅,一节课拓展性题目一道即可。
所带班级学员基础较好,以引入性题目为辅,巩固性题目和拓展性题目为主。引入性题目1-2道即可。
这个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工作,所以也是有很多机构或者老师选择加盟别人课程的主要原因,毕竟比较省事吧。
第二步:讲授准备
1、确定需要讲解题目对应的知识点。我们先要确定此知识点在课程体系的位置,了解本知识点之前的学习程度和未来的加深程度,以做到讲解此题目时符合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的要求,而不是讲得过难或者过于简单。
2、确定本题目有几种解法。一道题的解法有多种,尤其是理科的题目,更是普遍。准备的解法越多,越容易掌控课堂,同时也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崇拜。
3、确定本题需要问到学生的问题和启发的时间。老师在写教案时,哪些问题需要提问,让学生自己思考、每个问题要留出多长时间给学生想,都是要提前设计到教案上面。我们讲题也是一样,需要使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而非填鸭式的灌输和死记硬背。
第三步:引入设计
引入的要求是讲题启动、吸引注意。
方法:
1、直接引入式
直接讲题,适合授课时间紧、学生注意力高的时候。
2、知识、问题
带着大家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或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引入。比如一道初中数学题目涉及绝对值的非负性,我们可以先带着学生回顾绝对值的特性意义作为引入,再讲解题目。
3、回忆、小故事
很多超受小朋友喜欢的小学老师,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老师,一般都会用【场景代入】的方式作为题目引入的方法,让学生格外开心:
王老师平常在家很想你们,但你们平常也不来上课,所以王老师就很无聊,于是就在我们家后院挖了一口井,我这口井挖了3米深,第二天发现一只青蛙想往上跳,因为老师挖井技术不太好,青蛙每往上跳2米,就要往下掉1米。大家跟王老师一起帮青蛙算一算,它跳几次可以跳出井口呢?
第四步:讲解题目
讲解的要求是把握重点、逻辑清楚。
1、题目题眼:先分析题目,确认解题方向。告诉学生从题目中的哪个关键词,看出这道题考查的哪个知识点。让学生把关键词勾画起来,并且在旁边笔记知识点内容。
2、相关理论: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不要觉得墨迹,一个知识点学生不听5遍以上是记不住的,3遍都不行。复习后再结合题目题干进行互动,启发学生结合知识点进行思考。
3、解题关键:在学生初步思考的前提下,用一句话概括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话不能多,一句话就可以了,否则学生根本记不住。然后讲解题目涉及的知识点难点,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很多时候,老师帮助学生回忆一下知识点,学生就可以自己思考出来,学习效果更好。
4、解题步骤:最常规的解这道题目的步骤讲解,如果班级里学员的基础普遍较好,步骤讲解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跳过一些基础步骤,但要是基础较差,老老实实的把每个细致步骤都写下来,包括计算的草稿也要写,而且不要擦掉。
5、易错提醒: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挖坑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记忆这类题目的每个陷阱。
比如,写出一个错误的步骤,然后问学生这样做对不对啊?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说你们又掉坑里了,这个坑是什么什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什么。
此过程还应注意学生的分层,由于学生水平不同,我们一定要由浅入深地讲解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除了由浅入深的讲解题目步骤外,我们还要对关键步骤重复说明,课堂的落实,最核心的就是要不断重复的讲授。
6、题目延伸:进行相关相近知识点的复习和说明,趁热打铁进行类似题目的练习。
第五步:题目总结
总结的要求是要做到对知识的拓展延伸。
1、要强调本题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以上三点缺一不可。
2、告知下次遇到这类题从哪里入手解题,而且不应再错,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形式强化学生记忆,另一方面对学生设定未来此类型题目的做题目标。
3、讲解题目的可拓展知识和解法拓展,此部分较难,需充分准备,如果准备不足,宁愿不要讲。
以上是讲解题目的五个步骤,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题目,然后对于题目进行解法和知识点相关的准备工作,接着依据该题的重要性,设计引入的方式,然后展开讲解题目,最后记得一定要做题目总结。在下一次课中,我们会继续说明讲解题目容易掉进的五个陷阱,以及会用一个事例来演示如何按照五个步骤讲好一道题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