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股权是指未在股票市场上市交易的公司的股权。这种类型的股权与股票性质不同,投资回报周期也较长。拥有该股权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如果要出售该股权的话,必须在没有传统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找到买家,所以其投资退出的方式一般是首次公开发售(IPO)。已经有一些努力试图建立私人股权投资之间的交易市场,以便利私人股权投资之间的清算。例如GENESIS交易所,在温哥华组织一个每月举行的私人股权拍卖。但是成效不是很明显。
以名詞來說,基金本身的含意就是集結眾人的資金組合為一個團隊來投資,一般大眾在銀行所能購買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s)就是這樣的操作,只不過面對大眾,共同基金的投資標的必須相當明確,也不能投資太有「創意」的內容,所以大抵都是做有公開市場、流動性佳的股票(所以稱股票型基金)、債券(債券型基金)等[2]。
私人股权投资公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退出并获得投资回报:首次公开发售股票(IPO),出售公司或与其他公司合并,或者是对公司进行资本重组。未上市的股权可以直接出售给投资者(私募发行)或者其他专门做次级收购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2005年估计全球共有1350亿美元私人股权投资,这一数据比上一年度高出了五分之一,这是因为全球收购市场的信心提升。而在其中收购基金的比例逐渐上升,从五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而早期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则逐渐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詐欺案中有騙徒利用私募基金、私募股权的名義進行詐騙,然而其本質完全無關只是借用這些名詞,私募並非是「私下募集」之意,絕非幾人私自做些收款就為私募,各國主管機關對於有資格進行私募和有資格投資私募的主體,都有金融嚴格法規限制必須取得許可和經歷特定程序,在正規有法定效力的契約環境和金融機構下運轉,此類詐欺案的成功多半是建立於民眾對於私募知識的一知半解和認為隱藏巨大獲利的神秘感,因為財富高門檻限制,長期以來被視為社會頂尖富人和權貴間的遊戲,營造出了升斗小民以為這領域隱藏神秘巨大獲利。[3]然而真相是私募並非總是賺錢,瞬間公司消失血本無歸的案例甚多,也因此各國不傾向開放平民小額參與的主因,也有許多藍籌型公司的私募活動年報酬率不過4-5%但是能容許較大金額投入,所以外界的各種傳說與印象其實多半是肇因於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