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山顶峰的辽代佛塔
千年前的辽国,在今双滦留下一处遗迹一一双塔山高大岩柱顶端的佛塔。上世纪末人们还可以看到它残留的原貌,但旅游开发重修后已失去了原有的风韵。
左边图是双塔山南峰辽代残塔东侧原貌,右边图是双塔山南峰辽代残塔正面原貌。
辽代尊崇佛教,盛行建塔,互相攀比,争高斗奇。佛塔分布于辽国各地,至今仍存上百座。《全辽文》卷11收录一篇辽代的碑文,这样说建造佛塔:
虽殚其筋力,尝不为劳;然竭以资财,亦不为费;至若累宝檐络珠网,接云汉而起,尝不为高;并闾阎夷井灶有郛郭之半,亦不为广。其人心勤厚有如此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虽然用尽筋力不觉得辛劳,花光钱财不觉得浪费,把佛塔修得顶了天不觉得高,拆迁民房占据城镇一半不觉得面积大,人们修建佛塔那种勤重的心情就是这样。
双塔山上能出现奇特的佛塔,正是当时这种风气的反映。
辽代佛塔现在尚存一百余座,只有百分之五是辽初承袭唐塔风格建的四角形塔,后来多为八角形塔,也有少量六角形塔。双塔山的塔是四角形塔,应是建于辽前期,与“太子院”同期。
双塔山北峰辽塔残迹原貌
方形塔的含义为佛教教义“五方五佛”学说,大日如来佛(即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为了教化众生,化为“五方五佛”:中央大日如来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方五佛"之说体现在方形塔上,大日如来佛居中,在塔上不具体体现,塔的四面各代表一方的佛。
双塔山两根石柱上丰下锐,人们无法攀登。经考证,是在两峰之间架木为梯,把建筑材料运上峰顶,建起砖塔的。顶峰建起塔后,人们利用南北两峰石壁上天然和人工凿的石孔,安装有固定的木梯直通顶端,人们可以自如地在两峰之间上上下下。
辽塔不论多高,层数都为单数,从3层到13层。经分析,辽代双塔山上的塔,原来起码是3层,也有可能是5层。辽塔中有许多在塔身表面覆以白石灰,人称“白塔”。在双塔山南塔的砖上,发现有石灰残迹。南塔的券门,原来是用砖封闭着。当年双塔山上的砖塔,整体抹着一层石灰,是一座白塔。千百年的风雨把白灰剥蚀殆尽,才成为后来的样子。
双塔山南峰辽代残塔背面原貌
在清初,人们就看到双塔山的南塔上部坍塌,北塔损毁更严重。经地震专家勘察,南塔毁于地震。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今内蒙古宁城发生7级大地震。康熙十八年(1679年),今河北三河与北京平谷间发生8级大地震。双塔山距这两次大地震的震中都不远,南塔就是在这两次大地震中受损的。
经实地勘查,北塔塔基大小与南塔相差无几,塔的大小应和南塔差不多,北塔一直损毁到底部,说明它不是毁于地震,而是被人为破坏拆除的。
双塔山上的辽塔,很有可能是当年“太子院"的附属建筑。
双塔山之巅的历史原貌
大家有什么更好的见解
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原标题:《双滦事 | 《双滦史记》双塔山顶峰的“双塔”是如何建造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