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方正 人文清华讲坛
中国古代王朝建都多选择在西北、北方。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期通过大规模的漕运向都城运粮。唐朝曾经甚至因为漕粮运输不及时,引发了禁军的叛乱。那么,为什么天子不直接在粮食富裕的地方建都呢?来听听历史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倪玉平的解读
01
天子戍边
一个国家选择自己的首都,一定是有多重考虑因素。
“中国历史上的首都主要是从西北向正北方转移,跟中原王朝所面临的主要对手直接相关。” 倪玉平教授解答道。
在隋唐之前,中原王朝主要的对手来自于西北,包括匈奴等。发展至宋朝,这种威胁就开始慢慢向正北方向转移。到元朝,蒙古族就是从正北方向——蒙古草原过来的。而明朝时,边疆的主要问题就是跟蒙古、俺答汗等进行来回拉锯。
“为了抵抗住这种压力,中原王朝就一定要把它的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放在西北部或北部。如果两者之间脱节太远,以当时的那种信息传递速度,很多需要讨论、商量的事,就来不及及时决策。所以朝廷一定要把它的首都放在前沿的地方。”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把天子放在一个离前线更远一点、相对安全的地方,不是更有利于王朝的稳定吗?在历史上,的确有过皇帝被活捉的情况。“宋朝靖康年间,徽宗、钦宗就被金朝人给捉住了。明朝的时候,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也被蒙古人给捉过去了。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皇帝已经在北京了,那么北部、北京以北的这种抵抗力它就会更强。比如明朝派戚继光在长城沿线防御,修葺之后又派兵驻守。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明朝的皇帝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它的另外一个首都南京,北方这边发生任何的事情,比如说满族人要绕过山海关了,如何抵御?可能都没有办法做出及时的反应。”
“这是政治上的一种考虑。皇帝的安危是天下所系,皇帝在哪儿,那么自然这里的力量就会得到加强。天子戍边,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02
明朝迁都北京的波折
当然,也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的首都都在西北方或北方。例如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前,明朝的首都就在南京。事实上,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并不满意,“他觉得南京做首都比较气短,因为此前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包括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短命王朝,所以他不愿意在南京。他后来曾经派儿子朱标到西安去视察,看能否在西安建都,结果朱标回来后去世了,所以他很伤心。后来他又想到他的老家凤阳去建都。凤阳的都城建了一半,他发现和他一起起兵造反的兄弟们开始飞扬跋扈,难以控制了,如果回凤阳建都,对他的统治并不好,于是又放弃了在凤阳建都的想法。因年纪老迈,精力受限,朱元璋无力迁都,只好继续留在南京。但是他直到临死之前,对南京作为都城都是不满意的。”
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从建文帝手中夺过帝位后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他原本是燕王,起兵夺了帝位后,不愿意在南方和旧朝的大臣留在一起,希望到新的都城开创一个新时代。但是他迁都北京,在名义上和客观上,也确实达到了天子戍边这个效果。
北方承受了王朝的军事压力,相应的,南方受战乱因素的影响就较小,自然而然,经济就更为发达。从国家治理的整体角度上,就有必要用经济发达的地方来补充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经济上的不足。实际上,这也是双方相辅相成的彼此成就。
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将南方丰富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都城,解决了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脱节的问题,实现了王朝治理的平衡,因此运河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脉。
倪玉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运河研究院兼职教授,曾任美国哈佛燕京、UCLA访问学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中央大学客座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出版《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Customs Du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a.1644-1911,主编《中国运河志·通运卷》等学术著作。
原标题:《为什么古代首都多不选南方?历史学家倪玉平揭秘王朝定都的秘密》
阅读原文